骆清铭: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为海南自贸港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2024-03-12 12:30:23.0 来源:北国网

洛.png

海南大学是海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海大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海南自贸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建“自贸港发展与制度创新”、“生态文明”、“文化与旅游”、“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海洋科技”、“全健康”、“信息技术”七大协同创新中心,紧抓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谋划建设国家级平台,获批共建“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和“数字医学工程”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虽然地处南国一隅,海南大学始终志存高远。在学科建设方面,海南大学要求各学科、专业对标国内外一流学科,修订培养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力争使各学科建设水平都达到国内前20%。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海南大学提出探索区域与高校全要素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机制,打造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共建共赢的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体模式”。

当前,在坚定不移地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双一流”大学迈进的道路上,如何为海南自贸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动力和要素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表示:海南大学将继续坚持“热带、海洋、旅游、特区”四大办学特色,积极围绕海南开放型、生态型、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学科与专业,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培养海南现代产业体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为海南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建设自贸港做出更大贡献。

据骆清铭介绍,近年来,海南大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破解的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发挥海南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应用场景优势,建立了七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在自然科学方面,聚焦农业、海洋、生态、健康和信息五大领域布局;在人文社科方面,围绕自贸港发展与文化旅游两个板块打造。

一是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协同创新中心。海南大学积极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布局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积极参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建设,努力把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海南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海南大学在海洋领域新引进了200多位高水平师资,充分利用南海海洋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重点针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开展研究。比如海水提铀、海水提锂等研究,再比如说海洋装备和工程领域,也是重点研究领域。

三是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岛屿,海南的陆地和海洋之间如何统筹,双碳如何实现,实现的同时环境该怎么保护,这都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

四是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海南作为一个环境气候独特的独立地理单元,开展全健康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把人、动物、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这就是全健康的概念。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药物研发、医疗仪器等领域开展有特色的研究。

五是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海南要封关运作,首先要电子封关,这其中信息技术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海南大学重点发展信息安全领域,例如网络空间安全、密码等。此外,还设想把无人机作为一个重点领域进行研究。

在人文社科方面,第一个板块是自贸港发展与制度创新。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面临很多经济、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新问题。海南大学人文社科学科门类相对齐全,师资规模大,有能力围绕这些问题做系统性地研究。比如围绕中央给海南自贸港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何落地见效,具体落地与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如何优化、改进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板块是文化与旅游。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海南“三区一中心”发展定位之一,同时,近年来海南也在不断创建国际旅游岛。海南大学的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学院之一,我们将根据海南自贸港文化与旅游建设需要,开展相应研究。

在骆清铭看来,海南大学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亦可以说“海南有需求,海大有作为”。海南大学建立的七个协同创新中心,贴紧靠实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

一组数据可以见证海南大学近年来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2023年海南大学拿到了27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集中批项目数量在全国高校中约排名36位。在社会科学方面,申报期年度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共获立项23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

2018年海南大学的办学经费只有18个亿,而2023年海南大学的预算总收入已达到53.4亿;2021年海南大学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4亿元,2022年海南大学的研发经费已达7亿元,2023年更是迅速提升到14亿元,增长势头迅猛。

过去六年,海南大学承担的国家级项目立项数、立项经费、到账经费逐年递增,在自然科学领域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1107项,获批经费约6.13 亿元;在人文社科领域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197 项,获批经费突破 4200万元。

自2018年“4·13”以来,海南大学新引进专职教师1500多人,其中国家级人才从2018年来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66人。按照海南省给海南大学定的人才建设目标,海南大学的国家级人才需达到100人。

骆清铭表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级人才、招生就业质量等一系列的核心指标可以看出,海南大学整体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才培养上,近年来海南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个性化培养的理念推进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协同创新中心三大改革。“三大改革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等不同,所以每个学生的个性也不同。大学对学生的培养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性,而不是学生到底处在一个怎样的绝对水平,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是大学的真谛。”骆清铭说。

以书院制改革为例,通过新制度打破原有机制的局限性,配合完全学分制改革,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为愿意学习的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提供更多帮助。书院管理还进一步压实了学生管理、思政教育的主体责任,让辅导员能够聚焦主责主业开展工作。

发生可喜变化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骆清铭介绍说,近年来国内外有一大批高水平教授、博士来到海南大学工作,吸引他们来琼的主要原因是建设自贸港的国家战略,以及现在的海南对他们来说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当前海南大学招收的本科生中,82%是岛外的,生源质量很好。毕业生现在的留琼率大概是50%,我们的目标要超过60%。未来海大还将进一步围绕国家战略、海南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体系布局。”

回忆往昔,骆清铭表示:海南大学是一所因国家战略需求而立、因改革开放而兴的大学,因此海南大学的发展要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60多年前,为了打破建国初期帝国主义对我国天然橡胶的封锁禁运,中央批准在海南创建以橡胶和热带农业为主攻方向的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海南大学的前辈们“儋州立业,宝岛生根”,创造了北纬18-24°地区大面积种植橡胶的神话,让我国从“无胶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  

展望未来,骆清铭强调:海南大学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这一国家战略的最前沿,一定要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海南在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纬度和绿色生态“三度一色”等优势,为海南打造种业、深海、航天“陆海空”三大科技创新高地、加快绿色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李俊呈)

声明:本文为资讯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免责声明: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