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规则体系 激励保护创新

2022-04-29 14:00:08.0 来源:法治日报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晨

从2013年的10余万件到2021年的60余万件,全国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数大幅增长,折射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强烈需求。

知识产权关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努力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则体系,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

4月15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公开宣判原告中外制药株式会社诉被告温州海鹤药业有限公司确认是否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纠纷一审案件。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仿制药并未落入涉案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这是新专利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例药品专利链接诉讼案件。

知识产权领域新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发展给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出了挑战。如何让司法保护更加及时高效?人民法院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专业化”。

2021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知识产权审判激励保护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凸显”等目标,并就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保护等提出一系列举措。其中,特别强调严格依法保护种业自主创新,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之后,出台了植物新品种权司法解释,与农业农村部签署《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积极研究完善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政策和规则……

据了解,下一步,最高法将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则。研究完善算法、商业秘密、人工智能产出物、开源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则。完善平台经济反垄断裁判规则,加强平台经济、科技创新、信息安全、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司法。研究完善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相关制度,惩处“专利陷阱”“专利海盗”等阻碍创新的不法行为。破解知识产权诉讼难题,降低权利人维权成本,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效果。

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要形成合力。人民法院积极参与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充分发挥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建立的“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各地法院委派诉前调解涉知识产权纠纷案件超过两万件。

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惩治力度

《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1)》显示,近年来,利用深度链接、游戏“外挂”等技术手段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不断涌现,刑民交叉案件带来诸多法律适用难题。2021年3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作了重大修改,为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何破解“赔偿低、成本高”问题?最高法出台惩罚性赔偿司法解释,让严重侵权者得不偿失,让遭受侵权者得到充分赔偿。审理“小米”商标侵权、“卡波”技术秘密侵权等案件,依法判处惩罚性赔偿,显著提高侵权违法成本,让“侵犯知识产权就是盗取他人财产”观念深入人心。

在“香兰素”技术秘密侵权案中,法院综合考虑原告全球市场份额高、涉案技术秘密商业价值大,被告侵权规模大、侵权时间长、拒不执行生效行为保全裁定等因素,判赔1.59亿元,切实保护重要产业核心技术,向全社会释放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鲜明信号。

北京、上海、广州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南京、武汉、深圳、景德镇等地知识产权法庭,也在提升知识产权审判质效、优化科技创新法治环境方面纷纷创出品牌。2021年全年共有895起案件中的侵权人被判处惩罚性赔偿。

去年,全国各级法院共审结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8654件。3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据最高法民三庭庭长林广海介绍,反垄断法适用的司法解释、审理著作权民事案件和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法律适用的司法解释目前正在研究制定。

《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人民法院通过审理电商平台“二选一”、“网络虚假刷量”、屏蔽浏览器广告等涉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案件,规范网络空间市场竞争秩序;审理智能产品语音指令案,制裁人工智能产品市场恶意混淆、误导公众行为;审理群控软件数据权益不正当竞争等案件,合理划分数据权益权属及边界,维护用户数据权益和隐私权;妥善审理数据确权、交易、服务、隐私保护等案件,探索完善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引导经营者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形成良性竞争,净化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规范市场秩序。

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提升质效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人民法院公正高效地审理了大量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受理、审结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双双突破60万件。2021年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42968件,审结601544件,比2020年分别上升22.33%和14.71%。

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往往很难短时间内定案,有的企业常常赢了官司输了市场。如何破解“周期长”问题?

在“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与济南众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和“杭州华泰一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深圳市道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中,人民法院依法支持当事人通过区块链等方式取证存证。这是人民法院完善适应互联网技术的证据规则、诉讼方式,加强信息化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缩影。

全国法院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线办理大量知识产权案件,有效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到立案“不打烊”、审理“云端见”、执行“不掉线”。

与此同时,积极完善知识产权行为保全制度,避免因诉讼周期长导致合法权益受损扩大。其中,大疆公司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案最为典型,法院采取“先行判决+临时禁令”方式,及时有效制止侵权行为,避免判决生效前侵权产品低价流入市场给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据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负责人介绍,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建立运行后,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呈现出涉外案件占比大、诉讼国际性凸显的特征,一些案件国内诉讼与国外诉讼交织,以标准必要专利等为代表的科技领域知识产权全球竞争更加激烈,知识产权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当前,我国已成为审理知识产权案件尤其是专利案件最多的国家,也是审理周期最短的国家之一,并日益成为国际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下一步,人民法院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张家华)


免责声明: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